(资料图)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近30年,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经济模式和生活观念,也改变了中国人情感表达与互动的方式。人们不仅在互联网创生的网络空间里“衣食住行”,也在这个空间里“喜怒哀乐”。互联网连接了一切社会关系——人际、人-物或物-物的关系,并在所有真实物与数码物共筑的网络空间内,构建出当代中国丰富而澎湃的各种情感图式。
在互联网时代,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今天的中国人开始更多地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或隐蔽地表达、传递和传播情感。他们的高兴、愤怒、怨恨、倦怠和悲伤都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和展示。当然,这并不是说互联网时代之前的中国人不表达和展示情感,只是说,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更加充分地表达、呈现和传递情感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互联网社会之前,人们通过人际交流、书信电话和群体性活动表达某种情感,但由于媒介技术和传播手段的限制,加之缺乏足够的途径和场所,那种表达往往是迟缓、谨慎、不充分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最初的聊天室、BBS,到微博、微信、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今天的中国人拥有了更加便利的平台和空间去表达、传递种种情感,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图式,尽管这样的平台和空间也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等的诸多限制。
青年人在朋友圈发情侣照时的喜悦之情,父母通过短信叮嘱子女时的关切之情,观众在奥运会期间为中国运动员加油的拳拳之心,网民们针对某个新闻事件发评论时的愤怒之情等等,互联网世界的情感涉及个体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是私密的情感交往,也可以是公开的情感宣泄;既可以是个体的和小众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是大众的和群体性的情感诉求;既可以是商业性和娱乐性的情感表演,也可以是文化性和政治性的情感展示……这一切都通过网络空间表达和传递出来。因此,互联网世界是信息的世界,更是情感的世界。
今天的中国人在互联网上的情感图式不仅是丰富的、多样的,也是动态的、多义的和不稳定的,有时是隐形的和迂回的。一种情绪能在一夜之间经由互联网感染所有人,也可能不知何故倏地销声匿迹;一些情感虽然没有直接在互联网显见的平台空间广泛呈现和传播,却可能在互联网私密的亚文化社群中迅速滋生和蔓延;一些情感交流本应该在私密的空间进行,却突然曝光在公众视野中;一些情感表达对象不是身边熟悉的亲人朋友,却是社交媒体上的陌生人……今天的互联网是人们情感寄存和安放的巨大容器,能容纳一切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情感。
互联网平台容纳并展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情感的交流、碰撞和聚散过程,也呈现了情感的激烈对抗、撕裂和冲突景象……如此丰富的情感图景,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种情感表征背后多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诉求。透过对互联网上种种情感现象的观察,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一个人、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情感结构和精神状况,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互联网时代复杂的人与人性、文化与社会、政治与经济。
因此,在今天,我们在关注中国互联网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同时,尤其需要认真地考察中国互联网社会的情感图式,并以共通的人情与人性的视角深入考察中国互联网社会的种种文化、社会和政治现象。这个情感图式,对内面向的是微观的个体生命,对外阐释的是宏观的社会心理;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情感图式的内容与呈现,都已经深刻地打上了中国互联网社会的时代烙印。
(《传媒观察》2023年6月号卷首语。作者曾一果,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