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键诗集《异乡人》出版 |赠书
来源:  中国诗歌网
时间:  2023-05-23 06:51:34
《异乡人》 王键 /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4月 王键的《异乡人》收入了他 2 010 - 2021 年间创作的主要诗歌,这是一部“回归之作”,是诗人回归诗歌写作以来的一本作品集。诗集共收入一百二十四首诗歌,其中五组长诗,分为“晚到的诗人”“亏损了的光辉”“异乡人”“弥漫”“夜航”“未完成”“自由”七辑。诗集的每首诗都注明了写作时间,这个时间线也忠实地记录了诗人在不同阶段对诗歌语言及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实验的轨迹。《异乡人》既有“来自诗歌史正典的积久滋养”(张清华语),也有非常明显的现代性和当下性,因为“把诗写进星期八的异乡人”(蓝蓝语)无疑也处在一种人的根本困境之中,而对现实存在的关切、聚焦、思考构成他写作的一部分动力,他也因此坚持“诗之道绝非一个可有可无的维度”(唐晓渡语)。“异乡人”既是一种非地理概念上的身份的确认,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承担。王键的《异乡人》是超越时空概念的异域之歌,是生命旷野里的低语,他要用诗歌召唤住在每个人身上的异乡人。“王键是嘈杂琐碎的信息时代中,少数拥有警醒舌头的诗人”(敬文东语),他的诗歌“一直带着一种思想的锋芒”(王家新语),“没有虚妄过度的修辞,但从字里行间却能感受到真诚的呼吸”(吉狄马加语)。生活中的诗人也像一个四处寻找家乡的“诗歌的浪子”,频繁地在世界各地行走,“在持续的阅读、行走、回转与思忖中,他的诗歌想象有着世界性的视野和文化韵味,散发出优雅、冷峻和高贵的气质”(荣光启语)。 诗人简介

王键,湖北省黄冈人,现居北京。20世纪80年代起以笔名楚石发表诗歌作品,并成为武汉高校知名校园诗人,诗作散见于《诗刊》《上海文学》《星星》《诗歌月刊》《纽约一行诗刊》(纽约)《新大陆诗刊》(洛杉矶)《新诗潮》(加拿大诗词学会)等中外诗歌刊物,作品入选各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异乡人》。2018年起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诗人诗集《山湖集》主编。


(资料图)

《异乡人》 诗选

晚到的诗人 晚到的诗人 孤独的“心灵捕手” 在四月的末路里捕猎自由 除了自由,他还错过了些什么? 半世的人生,如时间的人质 他将最好的春天抵押出去 他将春天的献词抵押出去 那逃掉的爱丽丝呢? 像霞光里一闪而过的红狸 留下了旧大陆,和等待 开放的树 那铁色的晚樱 仍在他的身体里流亡 天空,却为他打开了城门 —— 一场暴雨前的寂静。彗星 在军队般的乌云里翻身。 庚子年的圣诞夜 “你将诞生于明天” 而我仍在昨天里行走 我看见了茨维塔耶娃火红的脸 我也看过烛火、柏树,和圣诞礼物 你的电话,在另一个世界的冬夜 那里,也有一个新年的派对 来自昨天的飞马,在平行的空间, 它在跑完它最后的里程 骷髅地山上的云,织成围巾,缠绕着 热情的思想:只为了一个人 —— 等待那“最洁白的鸽子飞走” 等待我们学会了在死亡中呼吸 摘掉那哑口的白石头,露出 被隔离的嘴 , 说出 世界的真相 —— 黑暗和重生总是一起诞生! ① 引自茨维塔耶娃《新年问候》一诗。 ② 保罗·策兰:《最洁白的鸽子飞走了》,见《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王家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年 1 月 出版。 白鸽子广场 白色,有时比太阳要亮一点 尤其在灰暗的中午,鸽群 成排地站在楼顶,它们 有十三种观察人类的方式 七日已经过去,我们在第八日 那是爸爸妈妈们创造的星期八 这是漫长的一日,我们在 机场附近散步,目睹飞来飞去 的事物,那些用翅膀创造的高度让人称奇 收翅的白鸽子,就在脚边,啄食地上 的米粒,人类撒下吗哪 替代神,大地干净, 白茫茫一片。 但总有扎心的瞬间,比如 我突然瞥见在一阵惊慌起飞中 蹒跚扑向妈妈怀抱里的孩子 密闭或敞开 硕大的原木,带着 密闭的时间 它们在海上行走 最终走入这片海边的滩涂 那些白色垃圾袋遮住了它们疲惫的面庞 雨后的天空,升高了很多 我漫步到这片海滩,大片的 阳光像是从天外轻泻下来 这片荒滩顿时温暖和明亮起来 大海、沙滩和成堆的原木之上 是一个打开的空间,突然飞入的 树状的海鸥群在叫唤,它们把声音 放到了最大,似乎要让那些 看不见海的人也能听到 我让鞋子敞开,光脚走在沙滩上 我走进水里,海水分开,露出 底部的泥泞和道路 我进入,位于海底,闪电的家乡 加减法则 月亮又圆了,像一个人的回归,一段 关系结束的前奏。月光照出万物 照出人间大大小小的悲欢 月的盈亏,犹如潮的起落,它演绎着 一个机制。一个数学的简单算法。此时,月下 的大海,有百万精兵在敲击着前进的鼓点。而 生活里则充满着撤退和妥协。 我因此关心那些亏损了的光辉和荣耀 其实,太阳底下的阴影是一种抵抗 沉默和无声也是,死亡更是。 说生活的辎重过于简单了,说生命的苟且 也过于无情。 但我们面对日益沉重的肉身时总是发出 阵阵叹息。 而减法并不是轻省的,它带着被掠夺的屈辱 和泪水,当然,有时是羞愧。一碗水的 寡淡,胜过生活中的五味。生活中的 简朴之美仿佛今天隐去星星的夜空。 啊,加法与减法,一对孪生的兄弟 事物中精妙的平衡 —— 我们的心跳每增加一秒,人间的 寿命则减去一秒。 异乡人 三十年的训练和矫正 我基本学会了他们的语言 包括口音和方言 我因此被接纳 成为 他们的一员 但仍然有一些词语的发音 因我不能捋直的舌头 总是不能发出 还有,一些敏感的词 我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开它们 躲不开的时候,便再次被他们 讥笑为外乡人 这样的一些词从此成为我的 禁忌 个人生命中的 无人区 它们像沉雪,深埋在某个黑暗的地下 不被看见不被融化 不幸的是,当我回到故乡,故乡人 同样把我视为外乡人 讥笑我一口的京腔 —— 故乡竟成为我永远不能回去的异乡! 有一天,我在梦里同另一个我 喝酒 我们用世界语在谈天—— 我成为我自己的异乡人! 在北京普希金文学餐厅 就是在这家餐厅 ,普希金喝了他 人生中的最后一杯咖啡 —— 在去决斗场之前! 从此,这家餐厅便与一个诗人的名字 联系在一起,它们不再分开! 同样在这家餐厅,莱蒙托夫为普希金 写下了《诗人之死》 —— 为了不朽的精神和诗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 一个诗人的生日 生与死在这里相遇、衔接 但我却羞愧,祈祷的头颅在生日歌中 低了下去 —— 为我们早已失去决斗的勇气 也为我们死气沉沉的生活! 唯有蜡烛吐出的小火焰 在燃烧着令人窒息的空气 ① 普希金文学餐厅的前身为“沃尔弗和贝朗瑞糖果屋”,位于圣彼得堡。19世纪30年代,它成为一家文学名人的“俱乐部”,普希金、莱蒙托夫、舍甫琴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俄罗斯文学大师经常在此休闲小憩。1877年,糖果屋被改造为一家高级餐厅。为纪念普希金和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们,近年来这家以普希金命名的餐厅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发展了许多连锁分店。 冬天的白内障 发霉的风景, 唯电子眼醒目、闪亮。 小动物们穿过大地内部 引起的躁动,另一种 更加隐秘深刻的 寂静。 雪线下的事物,朦胧而暧昧 如同你含混的词。 雾,用最矮小的脚,贴着大地 雾中的松树,穿戴冰雪 和冻土,它们紧缩着身体 低吟:敞开你的心吧 向着十二月冷色调的雪峰 一头棕熊,饥渴的,带着 天然的眼疾,它对近在咫尺的 鲑鱼和老虎斑视而不见。 它移动英雄般的身体,蹚过 草滩、浅水河和黄昏 在一团混沌的金色光圈里 绝望地昂首。 冬天的冷,正在 加深它的白内障。 纪念日 我指甲上的半月还在生长 它要向秋天表达渴望 经过岁月的手,多情的手,失血的手 在一轮圆月里 它醒着,它诉说 —— 那比苍山还要艰难的事 那比爱情还要艰难的事 时间,穿着迷人的彩衣 回忆和祈祷最终让日子荒凉 那些逝去的,那些新生的, 谁也追不上谁 六月又到,大地重拾热情 人们穿过瘴气和封锁线 他们带来艾草、硫磺和火。 未完成 正午的院子,木之花 散发的香气让人微醺 斧头和刨刀正在剥去一棵树的 外衣,它们交欢的声音, 战斗的激情,撞击出 一把坐人的椅子 秘密在过程之中,在完成之前 创造和创伤是同一个词 它们来自同一个子宫 劳动吧,歌唱吧 用劳动和歌声抚摸五月的脊骨 让它长出新的 让它走出四月的哀伤 流云开始酝酿一场风暴 爱在流浪,从一朵玫瑰里 张望

《异乡人》七人谈

“对诗神始终不渝的忠诚,是作为诗人的王键一种浸透灵魂的追求,也是因为此,他的诗成为了他生命的一种方式,没有虚妄过度的修辞,但从字里行间却能感受到真诚的呼吸,读这样的诗,会让你温暖并体验到,一个久违的朋友在与你结伴而行。” ——吉狄马加 “王键的诗歌表明,对于那些渴望认知世界和内心,并试图在命运的历炼中拯救灵魂的人来说,诗之道绝非一个可有可无的维度。” ——唐晓渡 “就诗学风格而言,王键的诗一直带着一种思想的锋芒。自他早年投入诗歌创作以来,他一直坚持独立思考和观察,一直保持批判和质疑的精神,这是作为一个诗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与此相关,他的诗的风格也比较敏锐,在抒情之中带有哲思,并往往带着一种警醒之力。” ——王家新 “王键是嘈杂琐碎的信息时代中,少数拥有“警醒的舌头”的诗人。作为“晚到的诗人”、永恒的“异乡人”与探索自由边界的土地测量员,王键在精神还乡的旅途中不断自我放逐,随物赋形,他以洁净、轻盈且精确的语言,弥合生活的裂隙,追求诗性的正义。王键诗集《异乡人》中的诗句箴言般凝练有力,祷词般真挚虔诚,他所关心的不是某种至善至美的幻象,而是业已亏损了的光辉和荣耀,这份令人尊敬的省察,足以使诗艺臻至灵魂的澄明之境。” ——敬文东 “王键的诗中显示着来自诗歌史正典的积久滋养,同时也看得出对现实生存的深切关怀。精炼的字句与洗练的意象自然相洽,浑然的诗意与质朴的修辞相依并行。这一切,都昭示着他纯青炉火的写作佳境。” ——张清华 “自由、救赎、对永恒的渴望——把诗写进星期八的异乡人,王键的诗与生活和时代始终保持着既密切又疏离的姿态。我依然把他看作是在古典意义上创作的哀歌和颂歌的诗人,这是因为在他的诗中,始终低廻着跨越时间向永生的旋律,以及致力于人性向善的努力。” ——蓝蓝 “王键是一位从1980年代的校园走来的诗人,也是一位从英语世界回归国内诗坛的写作者,这双重的经历使他的作品既有对当下现实的热情关切,又有对人性的深刻洞悉。在持续的阅读、行走、回转与思忖中,他的诗歌想象有着世界性的视野和文化韵味,散发出优雅、冷峻和高贵的气质。这种气质的核心,有着作者对自我与人性的警醒、对神性与盼望的出示。这种诗歌写作,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生命经验和语言风格,在当代汉语诗坛应当被重视。” ——荣光启

用一块块石头垒一所带灯的房子

王家新

我是2018年10月受邀去武汉参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们上学时它还叫“中南财经大学”)的诗会认识诗人王键的。我自己来自这座城市,1978—1982年在珞珈山度过的四年校园时光,还有那个我们有幸赶上并参与的“春雷滚滚”的80年代,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诗的摇篮。

因此,我多少怀着一种重返青春时代的激动,参加了王键和另一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来的女诗人阿毛共同主持的这次诗会。诗会的主题是座谈他们新近出版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诗人诗选《山湖集》,但实际上也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校园诗歌的一个回顾和“检阅”,好几十位从武汉各高校出来的诗人都很兴奋地参加了。

在从武汉高校出来的诗人中,王键是很特殊的一位。他出生于湖北黄冈,和闻一多为同乡(这就是他为什么后来会倾心写关于闻一多的组诗),1985—1989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经济法专业。王键大学期间就积极参加各种诗歌活动,曾和川上、沉河、黄斌、钱省、夏雨、刘源、阿毛等诗友发起 成立“新学院诗派” 。 他那时给自己起的笔名为“ 楚石”。他们自办诗刊, 雄心勃勃 地宣称要“ 寻找中国的诗神”。

1989年7月大学毕业后,王键被分配到北京某国家机关工作,看上去“位置”和待遇都不错。不过,随着一个波澜壮阔的诗的年代最后以一声叹息结束,他渐渐放下了诗歌写作,他的很多同代人都曾怀有的某种理想梦幻似乎也破灭了。适逢1992年以后市场经济重启,他毅然辞去公职,“下海”经商,或用他自己的话讲,投身到“实业救国”的另一场梦想之中。自此,他的人生展开了完全不同的风景,商海的热浪与浊流裹挟他而去,所幸他并没有成为牺牲品。

也许是诗神的庇护,也许是早年埋下的种子,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诗歌精神并未死去,她在某一天竟然复活了,并向他发出了殷切的呼唤。他感到奇妙的是,当年一起写诗的学友们,如川上、沉河、黄斌等,都又不约而同地重新开始了创作。于是他和这些大学时代的诗友们重又聚集到了一起,2010年,一本同仁诗歌集刊《象形》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象形”的同仁,王键重又回到诗歌中来。

我在这里谈到一代人在80年代对诗歌的追求,因为正是这种现在已很难想象的殉教徒式的追求,决定了王键的一生。他在一个金钱至上的年代回到诗歌上来,用著名作家、诗人张炜的一句诗来说, 就是“ 在一个背叛的年代交换忠诚”。 张炜的 这句诗是我在他的 诗集《不践约书》中发现的。两年前我曾参加了该书的座谈会。和我们这代人的很多人一样, 张炜在上高中时就和同学成立了诗社,一起疯狂地写诗。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张炜在海边遇到当年诗社的一个同学,几乎没有认出来,因为这位老同学面色苍老,嘴里只剩下两三颗牙,却抓住 张炜说 :“张炜啊,写诗这件事还 不能算完!” 而我听张炜这样说时,泪几乎就要出来了。

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一两代人中的很多人 从生命深处发出的一个不灭的声音。这也可视为对诗歌的誓约。正是这种近乎神圣的誓约,使 王 键和很多诗人一样,无论在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也无论付出多少代价或遭受过什么,都忠实于诗歌,献身诗歌,并属于诗歌。

因为诗歌对王键这样的诗人来说,绝不仅仅是辞章之事,而是从根本上关涉到生命的实现、生命的救赎、生命的意义。“离开这个基本的要求”,在王键看来,“其他的都免谈”。诗歌对他的要求,甚至如同神对信徒的要求。在一篇短文中他这样说:

“在当今娱乐至上,一切都可用来消费和娱乐的世俗大潮中,很多人对诗歌失去了敬畏之心,将诗当作一件商品来消费,甚至有的人还把诗歌当成谋利、谋名的工具和手段,这只会使诗更加远离我们。诗人保持独立性和尊严的唯一方法便是重新把目光转向缪斯,把诗重新放置到诗神之位,从内心对诗保持敬畏、尊重……我一直认为,人无法寻找诗……如果你不是本着心灵和诚实去对待她,她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如果你用心灵和诚实对待她,你不用寻找,诗便会找你,找到你,并向你开口说话!”

王键就是这样一位重新被 缪斯“找到”的 诗人。这就是为什么他回到诗歌,却无意加入诗坛的角逐,也不怎么在意发表, 而是继续把诗作为一种个人的信仰或“修行” ,或者说,他已把对诗的追求和他的信仰渐渐融为了一体。这里还不能不说到王键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由于孩子上学,他于2010年举家移居到温哥华,并在那里生活了七年(当然,在这期间他也经常回来,因为国内也有业务要做)。这种经历, 更给他带来了一种“异乡人”之感 ,并促使他在异国他乡寻找更内在的精神支撑。正是在温哥华期间,他受洗成为一名信徒。不过,他并不像有些人那样,以为因此就会完全解决人生的问题。他的精神历练,甚至因此进入到一个更严苛的境地。一方面,他像他所喜欢的多多的诗所说的那样,“ 我始终欣喜有一道光在黑夜里 ” ,另一方面,他像他所追随的先知或圣徒们那样, 把自己置于“ 非人的”、荆棘丛生的“旷野”里接受考验:

旷野

非人的,旷野里的

炼金术

在四十年的徜徉中

于荆棘的火里

于祝福的山上

你燃烧脸

你站在人类的

中间

你掩面

哭泣

你用蘸火的

食指

写下

诫律

这样的诗,出自一位中国诗人之手,多少让我有点惊异。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和诗,“用蘸火的食指写下”!

有了这样的诗,我们可以想象王键经历了怎样的磨炼, 以及这种“天路历程”对他整个人生和写作的意义 。我们也会明白为什么他可以这么说:“ 诗人可能是这样的一种人,当别人已经睡去的时候,当别人已无话可说的时候,他们却睁着眼睛,在‘世界的黑夜时代’(海德格尔语),永不停息地追寻和叩问生活的诗意。这是诗人对自我生命的主动放逐,是一次内心世界的‘流放’……”

2017年,王键携全家从温哥华回到北京定居。在《 一生的远足》这首为许多人称道的诗中,他借鲑鱼一生的远游与回溯,喻示了他自己漫长、曲折的生命历程, 最初是“ 从波澜不惊的湖泊来到大海 / 那海原来有着比湖更深的安静和寒冷”。最后 从大海竭尽全力回游到淡水“仍然是从水到水 / 那些不变的东西都是永恒 / 变化的则像这大海一样深邃和壮阔 / 你无情的远足啊 / 暗合着鲑鱼的一生 / 耗尽生命却不过是为了 / 最后的回归”。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人 王键, 他经历了“ 比湖更深的安静和寒冷”, 现在还在经历着另一种意义上的“ 最后的回归”。在这部诗选的开篇诗《 晚到的诗人》 中他 自称为“ 晚到的诗人,孤独的‘心灵捕手’ ” 。 也许“ 晚到的诗人”更值得信任,因为他更成熟,也会带着他更充分的人生和艺术的准备。不管怎么说,在北京, 我们都很高兴和这样一位“ 晚到”的 朋友 交往 。

“ 回归”后的王键,在诗歌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更稳定,也更让人期待的时期。在他近些年来不断涌现的诗中,对自我灵魂世界的探索与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切关怀相互贯穿和交响。我想这也正是王键的可贵之处,他追求信仰,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归属;他追求信仰,但并不因此而弃绝人世。在《本着心灵和诚实》 一文中他认定“ 诗歌的本质仍是生命与存在,生命与生命,生命与永恒之间的对话”。而存在,也是一种不可能脱离具体历史时空、社会和他者的存在,他的全部创作都在印证这一点。他仍坚持着灵魂暗夜里的交谈(见《 交谈》一诗) ,哪 怕“ 你嘴里含着泥沙、石头和血/你咕哝着我听不懂的话语”, 哪 怕“ 一面哭墙/在一张脸上”。 他的眼前仍时时浮现出这样一个多少有点神秘的,并带有受难性质的灵魂对话者,但同样明显地,他已把个人的救赎和更广大的社会结合在一起,和他同时代人的苦难与希望结合在一起。这就像 曼德尔施塔姆在一首诗中所启示的:“只要大地上还有最后一个囚徒”,一个诗人就不可能真正获得自由。

也可以说, 人们所说的“苦难与 恩典”,在 王键这里不仅更难、更不可言说,也带着更深广的社会 历史的背景和内涵。 作为一个在“ 春天里哭过长夜的人”(见 《 春天里哭过长夜的人》), 他在“ 长歌当哭”的夜里“披戴的闪电”,走入 的“ 苦难的泥泞”,他多年的精神伤痛,他的不死的希望和信念,都带着我们这一代很多读者能体会到的深长意味。

这一切, 也许都归之于一个诗人的“执着” —— 那种闻一多式的“诗性正义”和 “执着”。 王键赞颂这位先贤,也最认同这种对理想的忠实,哪怕这会带来无尽的磨难。在《 纪念日》这首诗中他写道: “ 我指甲上的半月还在生长/它要向秋天表达渴望”,过去与现在,沉睡与醒来,逝去的与新生的,回忆和祈祷,在历史的巨流中,“谁也追不上谁”。而在诗的最后,诗人却又在想象:“大地重拾热情/人们穿过瘴气和封锁线/他们带来艾草、硫磺和火。”

“艾草”,这是楚文化的一个象征,它再次从 王键的诗中生长了出来。它苦涩,但却能祛除 瘴气,它用于祭奠,也用于治愈。王键可能和我一样,从小就深深地吸入了它的气味。 这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资源的开掘,成为 王键近些年来 诗歌创作一个明显的驱动力。

与此同时,王键又往往把他对社会、时代的关注和感受,体现在对季节和当下生存环境的描述上。在这方面,他在早期有《 大地的脸谱》等动人诗作,近期 的代表作有《冬天的白内障》等诗, 在一片“ 发霉的风景”中,唯 有“ 电子眼醒目、闪亮”, 而“ 雪线下的事物,朦胧而暧昧”。 令人惊异的是“ 一头棕熊,饥渴的,带着/天然的眼疾……在一团混沌的金色光圈里/绝望地昂首”。这头棕熊不知来自哪里,也许它来自诗人曾生活的北美?但不管怎么说,诗的最后唤起了我们共同的当下感受:“冬天的冷,/正在加深它的白内障。”

这样的创作,和王键 近些年所考虑的 诗歌对话 的“ 有效 性”“ 可持续 性”很有关 。 诗人的感受力在深化,修辞手段和音调也变得更为丰富。 “我赞同一种生命诗学观,即作为对话一方的诗人要以整全的生命的投入”,但另一方面,他又很赞同 艾略特所说的“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诗在 一贯的 冷静和克制中,近些年来又更多地带上了一丝反讽的调子,这使他的许多诗更具有了内在的张力。

让我们感到亲近的是, 王键的创作有着它的内核和主调,但它依然是丰富的。近些年来, 随着生活的稳定,诗人也在展开进入当下 的努力。 他意识到“ 诗人写诗就是在庸常、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场语言的‘打捞’。……诗人通过诗歌契入生活的尖锐和断裂之处,希望在生命里有更多的‘看见’,看见那些所谓的意义或者无意义”。这些,不仅在他的那些书写日常经历的诗中,在《 核桃》这首 咏物诗中也有体现,它表达了诗人更隐秘、更丰富的感受,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诗的发现 :

掰开你老头儿样的皱褶

我试图将它熨平、让它舒展

就像熨平我们一生的痛苦

我却不知,这风霜形成的褶皱

是新生婴儿的脸颊,在用一声清脆的喊声

迎接世界的第一缕光

就诗学风格而言, 王键的诗一直带着一种思想的锋芒。自他早年投入诗歌创作以来,他一直坚持独立思考和观察,一直保持批判和质疑的精神,这是作为一个诗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与此相关,他的诗的风格也比较敏锐,在抒情之中带有哲思,并往往带着一种警醒之力。他爱用一些严峻的意象,如《晚到的诗人》 的结尾“ 一场暴雨前的寂静。彗星/在军队般的乌云里翻身”。 他也在语言中练习一种“潜行”的技艺 ,比如《密闭或敞开》中的 “ 我进入,位于海底,闪电的家乡”。近些年来, 他还试图把“ 沉重和轻柔”结合为一体。读他的《春茶》一诗,就让我深感喜悦 :

被水洗礼,春天

献出她最精华的部分

那尖锐的绿

让我们眼睛明亮

那未熟的、怀抱着早春的白霜

它们在水中展开、站立,带着

羞怯,仿佛一个初入世的

女孩,正从喧嚣的人群

走向舞台的中央

这首诗,既“尖锐”(“那尖锐的绿”)又轻盈,专注于生活的细节,又展开了动人的想象。它创造了一种富有思想而又令人愉悦的美。

“沉重和轻柔”出自曼德尔施塔姆的著名诗句“沉重和轻柔是一对孪生的姐妹”,王键在一首写给我的《一首诗在石头里生长》中引用了它。“沉重和轻柔”的“孪生”和相互映衬,这不单是风格学上的,更是生命诗学意义上的。这可视为王键的一个审美理想。他要以更为自觉的创作, 致力于恢复诗歌的“ 亏损了的光辉”。

王键爱用石头的意象,爱它的坚实质地和肌理,它的洁净和沉默,爱它寂静的内部曾经有过的电闪雷鸣和火。他早年给自己起的笔名“楚石”,不仅暗示了他的身份认同,也提示了其所钟情的美学质地。在《那个最晦涩的词》一诗中,他再次写到了石头:

伸手不见五指。在黑暗中

我用一块块的石头

垒一所带灯的房子

这“ 一块块的石头”, 就是他作为一个诗人梦想到的“ 一种特殊的、凝练的、提纯了的语言”,就是他在自己的人 生中进行的语言“打捞”、 发掘、冶炼的结果。它具有坚实的肌理和棱角,他要用它们垒一所带灯的房子——生命的、信仰的、精神的房子,并从内部透出奇异的、不灭的光亮。在一个诗人艰辛的语言劳作中,就这样透出了他对自由、美、救赎和永恒的渴望 。

这对王键和很多诗人来说,都是一项持久的、无尽的生命劳作,但是我们有理由期待着。

2022. 7. 23 纽约长岛

“我成为我自己的异乡人”

王 键

这部诗集是我重新回到诗歌写作以来的一部诗选集,收入了我近十一年来写下的大多数作品。从时间段上讲,收入的都是 2010 — 2021 年期间的诗歌。 2010 年对于我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也许是缪斯的召唤,历经多年生活的奔波和“打拼”,历经那个火热年代的“野蛮生长”之后,我内心喷涌出强烈的对生活“言说”的渴望,早年种下的诗歌之树开始重新生长。命运就这样奇妙地让我重新“回归”到诗歌。从这个角度上说, 2010 年是我个人写作史上的回归之年。但这是一次“逆回归”,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离开诗歌,诗歌被“边缘化”了。西川在谈到这一现象时曾说过:到 2010 年,写诗和读诗都成为一件难为情的事了(大意如此)。算起来,在此之前,我搁笔从商竟然长达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我不知道如何评价我生命中的这二十年。是时代的馈赠吗?在一个急遽转变的时代大潮中,命运要让我接受一份完全不同的挑战和试炼?或者是让我在写诗这件事上有更多的思考、认识和更长的准备期?无论命运的本意如何,我都感恩这种安排。它至少让我避开了那些诗坛或者诗歌圈子里的喧嚣、嘈杂,成为一个完全的不在场者。这种“缺席”有时是“护身利器”,是一种自我保护。它让我少了很多诗学观念的束缚和桎梏,避免形成一种“写作路径”依赖,落入某种“风格化”的陷阱。当一个人尝过或看过生活的大喜大悲之后,他重新面对一种语言艺术时,他会“降卑”下来。在这种“降卑”之中,我首先要回答我们要如何面对自己的生命,也许对我这种笨拙之人,采取一种诚实的态度是唯一的选择。我也因此在写作上直接奔向了一种“心灵的诗学”。 本书的书名显然是以我写于 2019 年 7 月的一首同名诗来命名的。为什么是“异乡人”?我想是因为我生命中始终有一种扎根的挥之不去的漂泊感,这种漂泊感与我们身在何处以及我们现实的生活处境无关。它是一种根植于生命深处的感受,与人的生存根本困境有关。当然,时空的变化有时会强化这种感受。比如,在这近十一年里,我有许多时间是在中国和北美大陆之间频繁走动,这样的生活状态无疑会加强这种漂泊感,我在《夜航》(组诗)里也写到了这一点。 但说到底,这种漂泊感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住着一个“异乡人”。“异乡人”既是一种身份的确认,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承担。前不久,我无意中看到今年出版的法国著名诗人、思想家、哲学家、作家埃德蒙·雅贝斯的一本书的中译本,这本书名中文译为《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雅贝斯在开篇第一句话写道:“只有在把你变成异乡人后,异乡人才会允许你成为你自己。”我对这句话深以为然,并深受此话的鼓舞,因为我在《异乡人》一诗的结尾句便是“我成为我自己的异乡人”。我为在异国他乡有一个大师级的思想家说出了我内心的隐秘感受而兴奋、感动。 当然,雅贝斯“发掘”了生命中有关“异乡人”更多隐秘、深刻的方方面面。比如,虚空(无)、词语(话语)、沉默、特异性、荒漠、流亡、流浪、孤独、自由、缺席与在场、真理与真实、有限与无限、生与死等等。有趣的是,雅贝斯特别对作家这个群体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作家是地地道道的异乡人。到处都容不得他安身,所以只好躲进书里避难,可词语还是要撵他走。因此每部新书都只能是他临时的避难所。”“作家之所以是异乡人,就因为他必须从语言中借用一张脸才能展现自己。”可见,异乡人是超越时空的慨念。藏在我们身上的“异乡人”需要在被语言的唤醒后“出场”,只有你“唤醒”了你身上的那个异乡人,使你成为你自己的异乡人,你身上的那个异乡人才会放过你,让你成为你自己。 人生虽是一场漂泊,但生命之锚并非用铁铸成,它是用人子的血、人子的话语铸成。我们来自何处、身处何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最终归于哪里。就像雅贝斯所说:“切忌向异乡人打听他生于何处,而是要问他去往何方。”是的,去往何方才是重要的。那么就按他说的,让这本《异乡人》成为我的一个临时“避难所”,暂时的停驻之后,我将“忘掉背后”,出发去往另一个“他处”。在那里,另一个“避难所”在等待着我。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王家新老师从异国他乡写来的序文,也要衷心感谢吉狄马加老师、唐晓渡老师、张清华老师、敬文东老师、蓝蓝老师、荣光启老师不吝赐笔,写下推荐评语。他们写下的那些美好的文字将永远激励和鞭策我在人生和诗歌的道路上“努力向前,向着标杆直跑”! 突然发现,说的很多话都在“诗之外”了,就此打住,还是回到“异乡人”里吧。 是为跋。 2022 年 8 月 7 日,北京 留言赠书

留言分享阅读王键诗歌的感受

选 3 位读者,赠出 《异乡人》

5月25日 周四 中午12:00 截止 ▲ 点击关注“中国诗歌网”公众号 编辑:王傲霏,二审:曼曼,终审:金石开

标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