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文来自《为什么我会感觉中国大学教材很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认为,这种现象来自于国内外不同国情和历史发展状况。
国外的观念,跟国内非常不同,关键在教育、知识与知识产业链。尤其是这些知识含量极高专业书籍,尽量从外观、内容做到尽善尽美,还包括作者的知识产权,写这种书的至少是博士博士后,按便宜的价格卖,他们赚到的钱不如去找别的工作,是在卖知识,真能挣到钱。非要按照国外的方式编写教材,那教材的编写、排版和印刷成本,那些原版教材哪本不是硬皮封面、厚实书页、满满彩图,一本没有几十上百刀哪能拿的下来。历史上,书籍在西方国家的定位是奢侈品,是可以当做遗产世代相传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区分社会阶级。在西方国家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不是一般人,就是你优秀到通过了入学考试,高昂的学费和几十本昂贵的课本也能让你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这种模式吧,可以确保社会各阶级的流动性降到最低,只有那些有钱的才能上得起大学,同时偶尔出现几个底层天才打破阶级天花板,调剂一下过于僵硬的社会,也标榜一下他们社会的流动性没有僵硬到底层人民没有任何希望。
之前的新闻还记得么?老人去世后一屋子书没人要,这种事肯定不是个例,只是这次消息传播开了,很有可能结果不是这样了。
哪里像国内这样,大学本科研究生年年扩招,而且好多学生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甚至需要国家资助上大学。这种情况下,你用这么贵的教科书是要给普通家庭和国家增加多少负担。所以教科书就要简单一点,精炼一点,材质一般,降低成本,做到大量普及。而且还有一点,现在大学老师都按照自己的教案讲课,说不定老师的课件都比教材有用,这些教材也只是参考用书,就算是写书也多用于评职称。更重要的一点,现在国内实体书出版业和死了没什么两样,又赚不了多少钱,谁会在这方面花心思呢。
标签: